互联网+是否就意味着能达成精确营销?未必,精确营销是对用户需要的精确,了解用户是哪个并未必能获得精确营销的结果,精确营销不是用户刚性特点的精确,而是对用户当下需要的精确把握,并匹配直接对应需要的商品或服务。真的的精确传播要可以达成与用户的零距离交流,也就是要到用户的心里去,知道他们的弹性特点,知道他们的消费趋势和真的想法,才能精准的将商品传递给用户。换一句话说,精确营销是洞悉用户将来一段时间内的需要,这个将来可能是一分钟、一个小时、一天或者更长。了解用户的年龄、性别、地方、收入与销售达成并无直接关联,拥有用户并能引导他们对接品牌或商品才是营销最后目的。用户的刚性数据并不可以确保肯定能达成这个目的,只是提升了可能性。不过互联网+的普及将这种可能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互联网+让生活碎片化,却让用户立体化。碎片化注意力和生活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用户行为特点,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起,就给用户带来了此种改变。互联网为个生活活带来的一个大影响就是注意力的分散,用户面对庞大的互联网信息量和多元化的应用服务,非常难长期的关注于某个内容、某个服务。这不止是用户的互联网行为特点,更是不可逆转的生活状况。因为移动互联介入生活,甚至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越是碎片化就越能拼凑出一个立体化的个人。这决定了移动互联广告需要以具象的个人为传播核心。
传统的广告思维是,眼球效应,需要用信息占据用户的眼球,或者可以说是占据用户的时间和空间,无论是纸质媒体、电视、广播、户外还是网络广告都是如此。通过占据用户的时间和空间来传播信息。比如电视剧中的广告插播,就是一个典型的用户时间占据,强制占有用户的时间,来达成传播的目的。类似的还包含楼宇广告、地铁电视、电影前贴片、视频媒体播放前广告等等。对空间占有些广告包含互联网的banner广告、场景广告等,与用户同处一个空间,让用户有意无意的总能看到。所有这类广告都属硬性广告,这类广告都具备某种程度的强制性,虽然有的是在用户无聊的时候出现。
用户用互联网+主要在于聊天、听音乐、打游戏、浏览网页、电子阅读、拍照、微博、微信,绝大部分都是操作性的功能,人与机器在持续互动、人与人之间持续互动。简单的将网站banner广告移植到移动应用必然会让用户反感度增加,实际转化的比例也会低了不少。这就是在智能移动终端,买家不会给硬广留有“时间”的空间。
用户时刻不停的互动,其实也在不断表达个人的需要,表达消费的可能。但用户并不是很直接的诉求我期望得到什么,表达方法很多样,甚至很隐蔽,比如一款新产品手机推出,官微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,某个微博用户转发了这条新产品信息并@给了一个好友,非常可能不是这个用户对这款手机兴趣,而是他所@的好友有意愿购买类似的手机。这就是精确营销所要判断的,也是长期的互联网+用户数据跟踪所能剖析出来。